《围观》第76期:三十年,他们的过去和现在
光泽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工委全年受理业务范围内信访举报2200件,比上年增长110%;中央国家机关全年给予436名党员干部党纪处分,其中司局级171人,处级190人;工委、纪工委批准给予141名司局级干部党纪处分,其中轻处分104人,占%;重处分35人,占%。
这些要求,对于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奋斗目标的全体党员干部来讲可谓醍醐灌顶,正当其时。当然,配套措施也须同步就位。
要重点把握三点:一是确立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方略,要求机关纪检组织更好肩负起党章赋予的政治责任;二是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求机关纪检组织充分发挥对政治机关建设的纪律保障作用;三是赋予部门党组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要求机关纪检组织进一步找准职责定位、理清工作关系。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发挥好职能作用,监督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肃查处违反《准则》的各种行为。
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的具体情形、实施主体、程序办法,及时严格问责违反规定的党组织和党员。看齐意识是重大的政治原则,是党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
二是把握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总要求,增强推进机关党的建设的责任感。
近年来,随着新药品采购办法、医保控费、考核药占比指标等政策的出台实施,大量“神药”“万能药”被归到辅助用药类别。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
发扬钉钉子精神要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研究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奋斗目标中的重大难题和重要问题上,放在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放在研究解决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上,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他要求,全院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汇聚起推动我院创新发展的强大能量,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院提出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目标要求、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做出新的贡献,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增强我国职教的国际影响力,就要不断强化职业教育领域多边双边政策沟通,多渠道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
安福 第二,抓住“做”这个关键,检验学习教育成效。
2015年国家统计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的群众对此表示满意。有人认为,清爽同志关系从互称同志开始,互称同志理所应当,应该成为自觉、成为常态。
《围观》第76期:三十年,他们的过去和现在
光阴似水,一晃胡万军已经退休18年。他现在呼伦贝尔市老年大学的《老年天地》编辑部,做主编工作。为了给老年世界增光添彩,正在发挥余热,奉献才华。
开拓出友情
在群工部那段工作经历,是胡万军最难忘怀的,至今记忆犹新;那7年,他不仅收获了工作成果,也收获了同事之间最真诚的友谊。
群工部是一支无所畏惧,踏实能干,善于学习,广交朋友,依靠团队力量发挥新闻威力的队伍。他们在编辑部都是新手,但都有干好编辑工作的信心。因此他们在工作上齐心合力,分工合作,毫无私心,并有创新之举。使群工部从报社一个可有可无、存在感很低的部门,变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部门,与编辑部各部门联系得很紧密。编辑部的人曾把群工部当作“后院”,经过他们的打造以后,群工部则成了编辑部的“前庭”。
在本单位工作他们同舟共济,在各旗县工作他们相濡以沫。那时,稿源少,满足不了报纸需要,所以各地各单位都举办通讯员培训班。缺讲新闻课的老师,胡万军就培养和使用新人,他自己也还身先士卒,亲自出去办班,有时带同事一起出去。比如曾和苏林、薛凤英、李敏、那祝林、卢胜利、赵进玲等去宝日希勒煤矿、鄂伦春旗、牙克石市、根河、免渡河等地办班。经过努力,他们适应了各地办班的需要,做到了有求必应,教学相长。同时,他们也收获了最难得的友谊。
实干出成绩
胡万军最难忘的就是在全市各旗市成立记者站、扩大通讯员队伍和成功编辑出版了《读者来信》专版。
在全盟各旗市创建立记者站,使其成为报社坚强有力的众多支点。胡万军首先提出了这个方案,并进行了运作。他3次去牙克石市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世厚商议,最后形成共识,并决定建立记者站。按照泰山总编辑指示,经过一番筹划,2021-03-04本报驻牙克石市记者站成立。当日呼伦贝尔日报和牙克石市委在牙克石市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报社总编辑泰山和牙克石市委书记高原太出席。一年以内,全盟各旗市都陆续建立了记者站。在全国地市报新闻改革中,成功地开创了先河。
这一做法,让原来的宣传干部变成了新闻记者,身份的改变,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各地重要新闻都得以及时报道。报社也真正成为了全盟的新闻队伍中兵强马壮的一支强军。至今,已过去30年了,这些记者站仍然活跃在全市的四面八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读者来信》专版可以为群众伸张正义,针砭时弊。他们坚持做党和人民的喉舌。胡万军和他的同事经常撰文的《调查与思考》栏目,常作头题出现在报端,成为名牌专栏,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读者来信,成为群众的良师益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老年献余热
胡万军退休之后,生活仍很充实,继续发挥余热。
2015年3月初,胡万军到呼伦贝尔市老年大学计算机班学习。市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乔大明发现他是报社退休的主任编辑,于是非常希望他帮助学校做好宣传工作。于是胡主任提议市老年大学开设新闻专业,招个新闻班,以后就不会缺少写作人才了,从根本上改变宣传的被动局面。报社领导到市老年大学调研报社离退休干部在市老年大学学习情况时,发现报社离退休干部用自己所长,积极办新闻班,无私奉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报社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于2021-03-04呼伦贝尔日报《老年天地》版创刊了。《老年天地》的出版,客观上产生了推动文化养老和健康养老的效果。《老年天地》办得有声有色,活跃了本市的老年社会,培养了一些人才,影响了很多人。
2014年胡万军写了10篇回忆录,在本报《晚报》或《晨刊》版上发表。去年3月17日,他作为全市离退休老干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荣幸地参加了表彰大会。他表示今后继续利用好《老年天地》这个平台,为老年人多做些好事实事。
胡万军的人生,确如华罗庚所说的那样:“尽管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促的,他的工作生涯就更加有限,但如果我们能把短短的工作生涯使用得更有效力,在退休后也不忘发挥余热,那么他的存在便是有意义的。他踏着前人的足迹而来,后人也自会踩着他的足迹前进。”